現(xiàn)在大家也都看到了外賣市場的勢能,并且很多餐廳可能堂食并不怎么好,而做了餐飲策劃上線了外賣之后生意更好了,但是這個可能會造成一個誤區(qū),很多人都覺得既然別人能成功自己做餐飲策劃也上線外賣也會很容易成功,但事實并非如此。
理論來說,利用外賣給堂食引流并非不可以。但對于初入行的餐飲小白來講,堂食的邏輯尚沒有搞清楚,餐飲策劃就倉促地上線了外賣,顯然相當不合適。即使對于餐飲老炮兒來說,外賣也應當謹慎對待,系統(tǒng)把控。我們經(jīng)常強調的是:外賣不是把線下搬到線上去,而是一套全然不同的打法。至少要做到這幾個方面:
產(chǎn)品的適應性
外賣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把輻射500~1000米的堂食,延伸到3公里,把用餐高峰期延長一倍。但這也意味著,外賣產(chǎn)品必須承受30分鐘~1小時的時間考驗,以及3公里電動車后備箱的旅途顛簸。
而大部分中餐對于溫度和形態(tài)的抵抗性并不是太好。這就對餐飲運營者提出要求:欲上外賣,先進行產(chǎn)品的餐飲策劃自我革命 。米線、面類不適合做外賣?那就把湯、粉面分開包裝;肉夾饃不適合做外賣?那就重新研發(fā)產(chǎn)品;燒烤不適合做外賣?那就重構產(chǎn)品體系、專門設計包裝……
服務的延續(xù)感
一般來說,堂食的服務從顧客進店開始到出店結束。那么外賣的服務呢?則至少照顧到顧客從進店點餐到用餐結束的體驗。大蝦來了等一些小龍蝦外賣品牌,在用餐體驗方面表現(xiàn)得非常貼心:從桌布到手套、從圍裙到垃圾桶,從濕紙巾到口香糖……,金百萬則會在用戶收到餐之后,立馬跟去一條“溫柔短信”:祝您用餐愉快,并且引導好評,體現(xiàn)著金百萬去年外賣營收7個億的細節(jié)修養(yǎng)。
品牌的餐飲策劃傳達度
對于外賣來說,顧客雖然看不見你的門店,但他能看到你的包裝呀。因此,外賣的包裝就成為外賣品牌傳達的主要途徑。
運營的精細化
嚴格來說,前面3條是從用戶角度出發(fā)的要求,這一切的根源在于,商家必須不斷修煉精細化運營的能力 。練好內功,才能用好武功。
深圳外賣之王義泰昌,就是精細化運營的優(yōu)秀代表:通過其強大的IT系統(tǒng),將訂單直接從平臺對接到廚房,通過訂單合并,來優(yōu)化現(xiàn)炒效率;甚至通過他計算出最優(yōu)的配送體系:1公里內自配送,1公里外使用眾包配送。
在外賣野蠻生長的初期,不乏一些憑借單一亮點迅速崛起做大的外賣品牌,但是隨著外賣市場的成熟,技術的發(fā)展、線下餐飲品牌入場、平臺的規(guī)則愈加細化、政策管控也日益嚴格,只有具備系統(tǒng)化餐飲策劃運營能力才能在激烈的角逐中生存。
當把通常堂食的菜品拿到線上做餐飲策劃,并不是簡單的上線就可以了的,而是要經(jīng)過嚴格的設計,讓消費者在吃到食物的時候跟堂食的口感和溫度相差不大,并且讓消費者記住你,這樣做出的餐飲策劃外賣設計才是成功的,要不然只會適得其反。